化學的使命在于創造或改良物質,而合成(synthesis)是必經之路。從中世紀的煉金術 開始,人們習慣于在玻璃器皿(燒瓶、燒杯)中操縱反應原料,獲得產物,并基于此建立起 龐大的合成帝國。然而,面對人類對新物質、新規律的不斷需求,傳統玻璃器皿的劣勢日漸 凸顯:集成化、自動化程度低,資源浪費,選擇性、重現性差,以及隱患等。在此背景 下,微流控傳感器(microfluidic reactor,microreactor)應運而生,并以其不同優 勢,在合成方法學、藥物篩選以及大規模應用等諸多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。
近日,納米壓印科學中心的蔣興宇研究員在微流體領域旗艦期刊Lab on a Chip發表了題 為 “Why microfluidics? Merits and trends in chemical synthesis”的邀請綜述,系統討 論了微芯片反應器中的化學過程,并闡述了“芯片上的化學合成”由單芯片反應器向模塊化 集成系統的發展邏輯與趨勢。作者結合其在微流控芯片可控組裝納米顆粒及抗瘤藥物篩選 的研究基礎選取了微芯片反應器中合成小分子及微 納米材料的經典實例,詳細展現了交叉學科背景下,微流控芯片實驗室在復雜過程/體系、方 法學、綠色化學、批量篩選、自動化合成、智能反饋以及工業化生產等多方面的應用前景。 同時,作者從芯片制造與產能,應用普適性,以及智能化集成等角度深入探討了微流控芯片 反應器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未來可能的解決方案。